东京美术塾 - 全国统一电话:400-100-6065
1周前
标签: 东美公告

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回顾展“矶崎新:形构间”4月16日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拉开帷幕。而在距离展馆仅仅五百米处,包括深圳图书馆与深圳音乐厅在内的深圳文化中心,正是这位建筑大师在中国落地的首个项目,这也是中国最早建成的国际级别现代建筑之一。今天,深圳观众得以通过一个展览,全面了解矶崎新的艺术思想,也更深度地探究深圳文化中心设计背后的故事。


1.jpg


记者在现场看到,从一楼到二楼,展览在一个多变的空间里,呈现多件对于建筑艺术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作品,李翔宁、陈伯康、颜为昕三位策展人基于多元的视角,回溯了矶崎新不同时期的思想轨迹,是一次对矶崎新建筑艺术生涯的全面大型回顾展。

本次展览涵盖了模型、手稿、装置、绘画、影像等多种媒介共91组作品,全面呈现了矶崎新漫长创作生涯中不同阶段的设计作品以及他超越建筑本身的文化与思想实践。展览撷取了矶崎新实践生涯中的“废墟”“过程”“间(转变)”“岛屿”“流动性”等九个关键概念,深描出他跨越文化、领域与时代的思想谱系。


2.jpg


矶崎新+胡倩团队合伙人胡倩导览


梳理矶崎新建筑思想谱系


作为20世纪以来最具创造力和前瞻性的建筑师之一,矶崎新的建筑思想植根日本本土,同时面对全球文化的多元性也始终保持一种开放态度,将历史反思注入到极富原创性的建筑表达中。本次展览以模型、手稿、版画等不同的方式,全面呈现矶崎新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建筑作品,从早期获奖的大分县立图书馆到最为知名的筑波中心广场,从中国的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到美国的迪斯尼总部大厦,其中既有已经成为经典的知名建筑,也有已经被拆除的早期作品,甚至有未建成的作品,有些未建成的作品甚至比建成的知名度更高,更能体现矶崎新的建筑思想,展览通过全面梳理,力图呈现矶崎完整的思想轨迹。


3.jpg

4.jpg

5.jpg


其中,以1:200呈现的深圳文化中心模型,吸引了众多深圳观众的目光。据了解,矶崎新1998年通过国际竞赛获得深圳文化中心项目。与矶崎新合作多年的矶崎新+胡倩团队合伙人胡倩告诉记者,1997年,当矶崎新先生第一次来到深圳的时候,深圳文化中心所在的福田中心区还是一片农田,周围什么建筑都没有,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矶崎新采用了比较复杂的造型来构思这座建筑,建筑形体由五个主要元素构成。它们是作为正立面的似竖琴琴弦般的玻璃幕墙、背立面的对应城市尺度的黑墙、入口大厅的黄金树、葡萄园式的音乐大厅以及作为图书馆形象的“三本书”。方案跨越中央城市道路,以对称的形式将北侧音乐厅和南侧图书馆通过架空人工地面和地下停车场连接起来,形成复合文化设施。在深圳文化中心建成20年后,2018年,矶崎新再次来到深圳,周围已是车水马龙,丰富的建筑元素与逐渐成长的城市风景相呼应。矶崎新本人对此表示满意,这座建筑在建成多年以后,仍然高度匹配城市的文化发展。


6.jpg


7.jpg


深圳文化中心模型


呈现作为跨界艺术家的矶崎新


“这个展览呈现的是作为跨界艺术家的矶崎新,他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建筑师,也是策展人、学者、艺术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建筑和城市设计、展览的参与和策划都是交织在一起的。”胡倩在展览现场这样说。


8.jpg

9.jpg


10.jpg


此次展览以一件大型装置艺术开端,这是矶崎新与作曲家一柳慧、平面设计师杉浦康平、摄影师东松照明共同于1968年米兰三年展创作的室内装置《电气迷宫》。走入这个迷宫空间时,装置会发出声音,16面金属墙随之旋转,墙板上用荧光颜料绘制着日本传统艺术中的图像,以及矶崎新以少年经历为灵感创作的拼贴画《未来都市》。


矶崎新曾说:“未来的城市是一堆废墟。”策展人以“废墟”作为矶崎新职业生涯起点的意象,来源于他在二战期间目睹被空袭后城市的少年经历,同时也是他时常回忆起的原风景。事实上,矶崎新在当代艺术领域的跨界实践,塑造了他独特的文化视角,也令其建筑实践从纯粹的空间形式扩展至跨媒介的社会语境。因此展览不仅展出建筑图纸、模型,也展出他的艺术创作、策展成果。


11.jpg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矶崎新的作品与理论便持续不断地影响着中国的建筑、设计、艺术和文化生产。今天,他的实践与思想依然能够穿透地理的区隔与时代的进程,叩问关于建筑、城市、环境与世界的本质性意义。主办方表示,本次展览希望能够激励青年一代在历史的回眸中发现建筑的启示与新的可能性,正如矶崎新一般,发现永远处于“形构间”的现在与未来。


在展览的尾声,播放了矶崎新生前接受采访的视频,他说,“在一般人的理解中,我也许总是被说风格不稳定,但正是这种不稳定,也就是说每次都有新变化,每次都试图做从未有过的东西,这才是我自身最为热爱的作法,也就是我的风格。”


艺术家介绍


12.jpg


关于矶崎新


1931年日本九州大分市出生,1954年自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专业毕业,1963年成立矶崎新工作室。从20世纪60年代以大分县立中央图书馆为首的大分市建筑群,到20世纪90年代逐渐扩展至日本国内外,包括巴塞罗那、奥兰多、克拉科夫、冈山县奈义町、京都、奈良、拉科鲁尼亚、山口县秋吉台、柏林等地的建筑;直至进入21世纪后,在中东、中国、中亚的许多最新作品,矶崎新展现了无法归类于任何单一思想领域,而独具自我特色的思考空间。他抵制了将标志性风格应用到工作中的诱惑,倾向于根据客户和场所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来创造建筑解决方案。因此,他的建筑得以发挥其原始潜力,并对其它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建筑评论和竞赛评审,矶崎新也引导并帮助了世界各地的先锋建筑师实现愿景。矶崎新的建筑生涯跨越了半个多世纪,超越了建筑自身的框架,在思想、艺术、设计、音乐、电影、戏剧等方面,提出了跨越多重时代与多种学科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宣传文案所涉的图文信息转载于互联网,我们尊重创作,也注重分享,涉侵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