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美术塾 - 全国统一电话:
3年前
标签: 艺术鉴赏



 

上周我们对前十四期对谈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  


 

   


 

虽然在企划每个月的主题内容的时候,着重强调主题,希望带给大家一个无学科壁垒的探讨环境。当然,「学科体系」是人类对抽象且复杂的艺术领域的概括性划分,建立学科体系这件事是对专业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上统筹认知的表现,不可否认,「学科体系」凝结了一代又一代从业者的智慧,但是,当我们逆向使用「学科体系」对某一对象进行艺术表达或探讨的时候,这种体系化的东西就变成了一种刻板印象,换言之,我们会因这些学科壁垒而限制住我们的思考。这种现象是因为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忽略掉了本质,视线只停留在了形式上。  


 

所以,关于对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关于表达的核心到底是什么?这才是进行艺术创作的第一步思考。    
 


一般来说,设计作品可以分为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艺术作品的可以分为绘画、雕刻、装置、工艺这样的框架。该分类方法是通过形态、色彩结构等物理信息进行的。也就是说,人类的知觉和认知过程没有被考虑在内。当人在面对艺术作品的时候,人的精神感知意义要大于物质存在的价值,换言之,一幅作品是否存在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感知程度。那么,人们到底在感受什么呢?千叶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把人得到的全部信息量设为100时,视觉承担70%左右,听觉承担20%左右,其他感觉承担剩下的10%。对于人来说,视觉所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光的刺激首先进入眼睛的视网膜,光被转换成电信号,通过视神经传达到后脑叶的视觉皮层。      但是,     视觉在大脑皮层的联合区域中,只有通过处理和补充包含过去记忆的信息才能被认知。  


 

 根据可视光线的色彩计划图表         勝井三雄           图片来源:《           視覚の共振 : 勝井三雄 = visio           nary∞resonance : Mitsuo Katsui》       勝井三雄企画・構成 ; 中野デザイン事務所+勝井デザイン事務所編. -- 光村図書出版, 2019.  


Visible spectrum 勝井三雄  2008 勝井三雄展——色光の紋章 图片来源:《 視覚の共振 : 勝井三雄 = visionary∞resonance : Mitsuo Katsui》 勝井三雄企画・構成 ; 中野デザイン事務所+勝井デザイン事務所編. -- 光村図書出版, 2019.  

 
 

因此,这个时候人所接受到的信息,并不是正在看的信息,而是大脑在思考的信息。例如说,对同一事物进行观察,色盲患者大脑中所感知到的视觉信息并不是对象所有的客观信息;再或者,当我们在看某一特别受吸引的对象的时候,会在不同程度上忽略掉其周围的其他因素的存在。这些都是大脑指挥下,让我们只显示了我们想看的东西,同时,个人的经验和知识等信息的补充也是促成信息传达成立的必要因素。  


 

进而,在人的主观感知决定了物体存在的前提之下,对于艺术来说,「美」并不存在于艺术作品中,而是存在于观看者的主观意识中。日本的神经生物领域的研究者指出,人们通过艺术和音乐体验「美」的时候,大脑前部的区域会有反应。这证明作品的存在方式依赖于人的认知过程中的感知因素,而不是物理因素。存在于外界的客观世界被定义为物理世界,捕捉物体并在思考过程中规定行动的主观环境被定义为感知世界。在我的硕士论文中,针对于图像学表达,提出了「内なる世界」、「外なる世界」这两个概念,然而,这两个世界其实都属于感知世界的范畴,例如博物图、建筑或产品的图像等对客观事物进行描述的「外なる世界」图像也是基于人的认知之上而进行描述的。


 

《宫娥》(西班牙语:Las Meninas)委拉斯奎兹作于1656年,现收藏于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宫娥》描绘了位于国王西班牙菲利普四世的马德里皇宫内,画中所描绘人物为西班牙宫廷内成员,中心人物是腓力四世之女—德雷莎小公主,以及中心镜子中反映出正在创作此画的委拉斯奎兹和背景中悬吊的镜子反映出的国王与玛丽亚纳王后。


那么,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来说,尽管对象是对同一幅艺术作品,表达者(创作者)和接受者(观看者)的感知世界也是不相同的。之前读到一篇日本学者发表的论文,对西班牙黄金时期的画家委拉斯开兹在1656年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宫娥(Las Meninas)》从视觉的角度进行画面分析。再除去背景资料的补充之外,单从画面分析来说,其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论点,那就是,画家对模特的视角观察一定是相对锐角化的,而当观看者在欣赏画作时,视角是相对钝角化的,因为映入画家感知世界的是一个空间,而观看者在欣赏画作时,看到的只是个平面。所以我们会下意识的将画面中的构成元素在脑海中做分割,然而,实际上画家在做创作的时候,脑海中所呈现的是一个纵向线性空间。当然,话说回来,这个研究结论相对小众,这里讲给大家,是因为这个案例引起了我们在做艺术创作或在观赏某一艺术作品的时候,是否能够与创作者或观看者感同身受,尽可能的去体会另一端对象的感受,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  


 

 图片来源:《イメージの図像学 : 反転する視線》      木股知史〔著〕-- 白地社, 1992.      

 
 

前段时间,看了东京都现代美术馆的三个展览,这其中有一部分关于人的感知的作品,尤其是能够让人感受到空间性的视觉作品。为了让欣赏者感受到空间性,尤其是让欣赏者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印象,创作者拓宽了人与作品之间的可接触途径,让人在看一个作品的时候,并不仅仅只是盯着一张二维的画面。这里的印象不仅仅只是一个定论,而是指「经过一定时间、空间之后得出某一结论」这个整体过程,即在感知世界中所包含的状态也包含了认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与空间的体验。


 

   

森脇裕之《時花(トキハナ)》2010 年© Hiroyuki Moriwaki图片来源:      东京都现代美术馆展览:おさなごころを、きみに      

 
 

 オラファー・エリアソン《太陽の中心への探査》2017年 Installation view: PKM Gallery, Seoul, 2017 Photo: Jeon Byung Cheol, 2017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PKM Gallery, Seoul © 2017 Olafur Eliasson     图片  来源:      东京都现代美术馆展览:オラファー・エリアソン     ときに川は橋となる  


    图片来源:           东京都现代美术馆展览:オラファー・エリアソン ときに川は橋となる        


至此,围绕「视觉」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简单的跟大家聊了聊近期所感,也是对大家私信提问的一个回复。在这个探讨的过程中,希望可以将「视觉」这个主题,不拘于某种展现形式,相对独立而又综合的阐述给大家。另外,对于「空间中的视觉艺术」这个话题,近期会放入我们的对话栏目中,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更多的思考。  


 

 ©本文禁止擅自转载      

 
 


/  下 期 预 告            


生 活 中 的 “ 造 型 师 ”  

——「 空 间 」 与「 家 具 」  


①         9月13日             beijing20:00-21:00             tokyo21:00-22:00        


 

陈 彬        

本科毕业于多摩美術大学美術学部環境デザイン学科        

硕士毕业于多摩美術大学大学院 環境デザイン研究領域        

现为株式会社FelisCatus/長亭Gallery创始人        


 

「空间」与「家具」的关系在近一百年以来一直发生着变化,「家具」最初是仅是作为「空间」的附属品,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家具」逐渐的成为建立「空间系统」的必要元素。家具设计作为对空间的再设计来说,「家具」与「空间」成为一个整体,两者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却又互相独立,换言之,通过家具之间的组合,可以使得空间呈现出新的机能和面貌。        


 

「人」的行为习惯也随着「空间」与「家具」的变化而改变,许多一脉相承的民族习俗,会因为几个外来民族文化的家具亦或建筑风格的流入,而推陈出新甚至消失不见。如今,空间与家具设计的对象,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人,也包含了与人息息相关的一切,这也就是所谓的「倡导共生」。而「设计」这个行为也不仅仅是以解决问题为主,设计师将其赋予了更强大的力量,以其为媒介,表达自己对社会、世界、事物等各种关系的理解与思考。        


 

那么,「家具」是如何从单纯的道而具进化为「空间系统」的一部分的呢?这次我想以此为话题,跟大家聊一聊空间与家具的关系以及与之带来的变化与影响,浅谈下自己在日本这几年对设计的理解。        


 


今后还会有多场有趣的座谈等着大家来做客,想要报名参加或是了解更多留学相关信息的同学可以通过下方二维码咨询我们。          


  ▽          



- END -            

©原创文章 转载请获得授权            


精彩文章回顾


1.对谈回顾|对话多摩美平面学科前辈插画师

   

 

  2.            对谈回顾|对话武藏美视传毕业设计师杨前辈

   

 

  3.对谈回顾|对话            武藏美基础设计陈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