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美术塾 - 全国统一电话:400-100-6065
3年前
标签: 学科介绍



 


 

转眼间,我们的七月视觉艺术特辑月已经走到了尾声。 7月23日晚,本期来做客的嘉宾是映像设计师冯前辈, 此次他与我们聊了聊映像艺术的公共性和共生性。


卓先生为没能参与的小伙伴们总结了一个小时的对话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对今后的对谈内容感兴趣的同学记得扫描文章最后二维码报名参加。



 /             映 像      

 

这一期,我们聊到的是映像设计,这个学科在国内的院校中还没有相对应的专业设置,所以,国内的设计教育在这一领域中也相对零散。其实,在日本对于映像科目的设立也是比较少见的。但是,说到这个专业的具体实践是相当的广泛,尤其是在展览中的应用,很多策展人会使用映像的手法来表达展览内容,从我个人来说,映像是最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的一种展现手法了。那么,映像到底是什么呢?  


 

 简单概括来说,映像就是在探索人的“所见”与“所得”之间的关系。     设计只能无限趋近于艺术但不等同于艺术,而艺术常需要以设计思维来落地,尤其是映像艺术和装置艺术等这些最容易被观者看得“云里雾里”亦或“装神弄鬼”的表现形式。这类作品常常介入不同的城市和文化空间,以抽象且主观的手法对某事件或现象做幂函数式的折射和反射,构建出“新”而“奇”的景观。所以今天,我们请到了设计师冯翔宇来聊一聊映像艺术,来为大家揭开映像艺术神秘的面纱。  


 



 /      先 为 大 家 简 单 介 绍 一 下 冯 前 辈    

 


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  

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映像研究科进修  

硕士毕业于武藏野美术大学映像系  



 /      关 于 武 藏 野 美 术 大 学 的 映 像 学 科    

 

说起映像这个话题,我不打算开始就给大家一个明确的定义,想先从关于映像的科目设置和作品说起,这样大家能更有方向性的去理解映像,也希望大家能带着自己的思考来听我们今天的对话,相信在最后,你会得出答案。


 


 

武藏美的映像学科设置是非常全方位的,涉及了在映像艺术世界的主要表达方式,包含摄影、电影、动画、电脑绘图数字视讯及媒体艺术等,而且也随着一连串新科技的发明而不断拓展演化。在过去,这些领域各自殊途,然而现今它们彼此影响并相互融合,有时它们之间的界线甚至完全消失。当前映像艺术的现状便显示出,无论学生选择专攻哪个领域,在其他映像方面的知识与技术仍都很重要,且事实上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武藏美映像学系提供的全方位映像艺术教育在当代映像艺术教学上是走在尖端的。 之后我也会介绍这种艺术表达方式边界上的模糊的这个趋势,所以  武藏美的映像可以说是作为一个时代的思考者同时又是一位科技的运用者,以这种观念在教学。      


 

下图是冯前辈在本科时期做的一些作品,相对来说比较偏商业一些。    
 


 

 ©️      图片资料:冯前辈大学本科作品资     料,禁止擅自引用  


 

因为时间原因,我就只给大家播放一段我的作品,也算是为大家展示一下日本的风土人情。  


 

 ©️      图片资料:冯前辈大学本科视频作品资料,禁止擅自引用,这里只展示了几张截屏。      


 

 ©️      图片资料:冯前辈大学本科视频作品资料,禁止擅自引用,这里只展示了几张截屏。      


 

 ©️      图片资料:冯前辈大学本科视频作品资料,禁止擅自引用,这里只展示了几张截屏。      


 




 /      在 武 藏 美 映 像 学 科 的 日 子    

 

虽然大学的研究是在设计与艺术学院,惭愧的是我从来没想过设计和艺术这两个概念的关系。然后有一天我突然在视觉传达系的课上看到了一个作品,叫「黄河断章」。  


 

 
 

 当时觉非常有意思,以为是底片,后来才知道是用      ps      把黄河横截面的      image      绘制出来了,而且也不是用笔刷,而使用模糊工具一点一点擦出来的。我当时惊为天人,      2014      年那会儿作为正处于大学初阶的我哪儿见过这种东西啊,这个作品引起了我的兴趣,然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当时日语都不会说的我就跑到日本来找这个教授,说毕业之后想当他的学生。当然现在你这么做,只会被保安清出去(玩笑)。      

 
 

后来毕业之后,我以研究生的身份先去东艺大(东京艺术大学)进修了一年,然后我终于如愿以偿考进了武藏美(武藏野美术大学)。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思考设计与艺术的关系,以及开始思考映像的可能性。  


 

 入学之后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们映像系的招牌课——      image phenomenon      。我们分开来看这个词组,      image      是印象,也可以说是事物通过视觉系统传入脑内的映像,而      phenomenon      这个词意思为显像,是个动词,玩胶片的同学可能会比较熟悉这个词,这是把底片放入定影液显影液的一个过程的名称。意思是让图像显现出来。所以这门课就是      让我们把脑内的画面,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显现。     也许,现在的我说的还算清晰,但是,在当时听这个课的时候我们时常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简单来说,我们给这门课的理解总结了一个口诀,  就是「首先要看什么不是什么」,然后「看什么是什么」,最后「再看什么不仅是什么」。     大家是不是也听晕了,但是,在这里我是无法仅仅用几十分钟的时间把我两年多的学习完整的呈现给大家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览一下我们系的网站,(卓先生: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大家私信我们)。  


 


 

这里,我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个作品吧(上图展示)。这个是武藏美映像 2016 年的优秀毕设,我们可以先来听听教授的评价。篠原老师给了很高的评价,直接写了一首诗,      “那里没有山、河、岛和大海。但是,有波浪,有岸,有水,还有布”     。然后我再来描述一下这个作品,是白布盖着一个长长的台子摆着和太子一样大小的布,布和台子放着鼓风机吹弱风。在全黑的环境下,只有一个弱弱的光源,我们看到的就涟漪一样的波纹。静静的观看的话,会呈现出像鉴赏“枯山水”一般的作品。  作者的思考是从海边看到的水平线中“存在的东西”开始,将自己脑海中的印象呈现出一种枯山水的形式。从思考阶段,看海不是海,是水平线平区分出来的平静和波动,在影像尝试阶段我们又要用心的映像表现手段去表现海的要素——「波」。最终呈现看到的不仅仅是海,更是枯山水,是特写,是世界观。      



 /      关 于 我 的 研 究 和 作 品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本科毕业设计。2016年我拿着穷游给的赞助,去远东西伯利亚的眼泪      —-      贝加尔湖拍摄纪录片,这个作品也算是我的毕业设计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定是那首贝加尔湖的歌,歌曲画面里的蓝冰,破冰船,等冬天的画面,但是我却觉得冰融后的贝加尔湖更美,或者说,壮烈。在那里我看到了盛夏的贝加尔湖,从那时开始我对苏联时期历史燃起了浓厚的兴趣。我的这个作品源于一段历史,十月革命之后还有大批不甘心失败的白军将领联合沙皇的残余势力,企图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他们要先逃到贝加尔湖以东的东西伯利亚养精蓄锐以求东山再起。不得不说很多旧资产阶级政党还是非常有情怀的,当时西伯利亚的生存条件对于之前养尊处优的他们来说是有天壤之别的,可以说如果撤退的话,等着他们的是极其艰苦的条件,但是不撤退投降的话,他们可能不会失去现有的物质生活。但是大部分将领及他们的配偶,毅然决然选择撤退。带着黄金珠宝拖家带口向东逃,不得不穿越贝加尔湖。严冬一夜之间,二十多万人被冰封了,包括那些金银珠宝。来年春天,这二十万人的尸体和五百万吨的黄金就静悄悄的沉入湖底,湖面依旧风平浪静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只有这极致蓝的湖水在无声的凭吊这段悲壮的记忆。      

 
 

 ©️      图片资料:冯前辈大学本科视频作品资料,禁止擅自引用,这里只展示了几张截屏。      


 

于是我沿用了这种蓝,做了一个映像空间。人可以进去走动,观赏这些投影带来的视觉体验。这些蓝可以是天空,可以湖面,可以是浮冰,也可以是勇士们孤傲的灵魂。当然,我本科的呈现是比较商业化的,在经历过东艺大和武藏美的学习经历之后,我的思考也有了更深的层次。     硕士的毕业设计中,我的构思里融入了函数的概念,在函数生成器里输入我改过的函数公式,并且一直在运算和生成图像,而图像一点一点生成这个过程我把它实时投影到           纱           上。人走进其中肉眼看不到函数微小的变化,只能看到函数在运动,但根据洛伦兹吸引        子理论,         这个图像每一秒都不一样。       本来我想添加一些交互进去,我想使人为因素也成为函数的一部分,但是技术不允许。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会继续尝试能和人互动的影像装置。


 

 ©️      图片资料:冯前辈大学本科视频作品资料,禁止擅自引用,这里只展示了几张截屏。      


 

卓先生:我也不是太理解这个原理的构造,所以,为大家挑选了一段官方文献中解释的比较简单的文字。洛伦茨吸引子是洛伦茨振子(Lorenz oscillator)的长期行为对应的分形结构,以爱德华·诺顿·洛伦茨的姓氏命名。洛伦茨振子是能产生混沌流的三维动力系统,是一种吸引子,以其双纽线形状而著称。映射展示出动力系统(三维系统的三个变量)的状态是如何以一种复杂且不重复的模式,随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  


 

这就是我的毕业设计的现场呈现,(这里只为大家展示了一下照片),除了这个映像装置之外,我还设计了毕业设计的说明册。这个平面设计作品的印刷材质是新闻纸,想让他有一种平和但粗糙的年代感,没有做装订处理而是用了蓝色的线从中间把两张纸勒住。多余的线头会在封面空白处自由成型,  一方面代表了洛伦兹吸引子这个函数,一方面想表达生命的曲线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一样的是像这根线一样脆弱。    


 

 ©️      图片资料:冯前辈大学本科视频作品资料,禁止擅自引用,这里只展示了几张截屏。      



 /      关 于 映 像 设 计 中 的公 共 性    

 

最后,我想跟大家聊一聊设计中的公共性。我认为,艺术的公共性是对自由与交流的关注,是为了培养艺术受众的现代性。为什么我觉得我们要更加关注这件事,因为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创作者走入了一个自娱自乐的阶段,我不是一刀切的否定所有的自娱自乐,我只是在想,  艺术创作对于作为艺术创作者的我们来说的意义可不可以不局限于小集团里的沟通?青年艺术家们要不要把目光放远,站在与“圈子”不同的更加“公共”的层面去表达自由和交流?     因为艺术作为个人价值的表达,一定会碰到公共性丧失问题。这种“公共性”来自于符号,符号和表达对象的对应是人为约定,换句话说就是因人而异的。  


 

卓先生:对于符号性的研究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对话栏目中,今天冯翔宇以映像的角度出发,再次提到了这个话题。简单来说,在艺术领域中对于符号性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一个是二元论的索绪尔的学说,另一种是三元论的皮尔斯的学说。我个人认为,后者,皮尔斯的三元论的理论构架更适合在艺术领域中应用,也可能是受武藏美的学术影响,我个人一直在使用皮尔斯的记号论中的记号作用这个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之后有机会会再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那么当代艺术可以用已有物件来表达“个人真实”。每个人通过该符号约定感受到的“真实”其实是不同的,符号的约定性质只是使他们的感受可以沟通。但这对很多艺术家已经足够了,因为他们本来追求的只是“个人真实”评价的互相理解,而不是让别人百分之百地重复自己真正看到的东西,所以,符号性表达首先是一种主观性的输出。


 


 

那么,当找不到现成物品时,可以做某种装置用来表达个人真实。  只要该符号能被众人接受,即使每个人的“个人真实”及其评价不同,只有部分人采用该约定,“个人真实”及其评价仍可以互相沟通,这时候的符号表达也就上升到了客观性,取得某种层面的公共性。     二战以后艺术发展的大趋势,除了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外,相当一些专业艺术家主张把“个人真实”及其评价的表达和创造符号相联系。因此一些我们完全不知道的符号和 作为观念约定的艺术 被艺术家发明了。  追求个人解放、批判现实的社会行动第一次成为艺术家使命。虽然相当多的艺术形式怪异甚至令人反感,但再一次反映出个人对解放的渴望。这时回到最初我说的,艺术作为个人价值的表达,一定会碰到公共性丧失问题。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评价和创作?我给大家三个方向作参考。▽        


 1.      艺术经历了贵族主义,精英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大阶段。早期的艺术是一种服务于某一阶级的附庸品(比如18世纪风靡欧洲的洛可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开始进入精英主义时期。对于这一时期的某一些事件,精英们喜欢提出批评,但这正是对大众的一种启蒙。(最经典的,马塞尔杜尚的泉。比如伊夫·克莱因的人体测量学,苏联的至上主义构成主义)。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后社会对艺术家的要求越来越高。艺术家们除了要履行对专业探索的文化职责外,还要履行社会职责,促进互动和提供一个艺术评头论足的机会。    

 

这里我想为大家介绍三位艺术家,      安迪·沃霍尔、 john cage 、白南准      。    


 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想必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不管对他的评价是先锋派的艺术家,还是成功的商人,都不无理由。这里我比较想讲的是他的纪录片《帝国大厦》,六个小时的固定镜头,这个所谓的“勃起”镜头就没变过,在播放前半个小时观众就已经走了三分之二了。但我想这就是时间流动的样子。他从来都对那种,找到一个特定的场景及时间,然后将它们人为拼凑起来的电影感到厌倦,因为真正的生活并非如此,他喜欢的是大块时间的堆积,以此记录每一刻真实的瞬间。(卓先生:今天冯翔宇为我们展现的安迪沃霍尔是非常艺术的,我们接触更多的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商业价值,甚至因他而风靡的波普艺术也是在商业运作的基础上诞生的,之前我们请到的宗明昊为大家分享过安迪沃霍尔和村上隆等波普艺术的艺术家们,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顾我们上次插画座谈中宗前辈讲到的内容。  

   


 CAGE:      


 

我们系的法国教授Christophe Charles(クリストフ・シャルル)和他的父亲倾尽一生研究John Cage。      Cage     是一个对东方文化《易经》和《庄子》有浓厚兴趣的艺术家。「4分33秒」这个作品想必每个研究媒体艺术的老师都有讲过,在这个作品中,      Cage运用了「将     偶然性作为在心理上和技术上的一种解脱」这个理念。他对乐器、演奏者、乐段的先后次序全部由偶然因素决定(即兴)。比较出名的是他很喜欢依赖掷钱币的手法来选择作品的各种影响因素。对这种偶然性运用的解释来自中国的《易经》。      Cage     还特别强调无声的重要性,他认为对人的耳朵来说没有绝对无声的情况,因为总有声音是可以听到的。《4’33”》就是他的这些主张的典型代表作品。在他看来,一场音乐演出不光是表演者一个人的活动,听众的注意力和反应也是一场演出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如这个作品所展现的,他坐在钢琴上一动不动,视频作品中只收录了观众们情绪变化的环境音。  


 白南准:      

 

 提到         Cage        就不得不说说媒体艺术之父白南准。他最开始是以一个玩世不恭的心态去听         Cage        讲座,白南准作为东方人,很好奇西方人对东方哲学的遗产有何见解,然而听完         Cage        的讲座他大受启发,开始了 创作之路。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禅之电视》。但是我找不到视频,我大概描述一下。共11架黑白电视机, 象是随便搁到地上一样,没有任何方向和序列感,但所有的电视屏幕都在播出同样的节目。因为屏幕上的图像被压缩成平行线状,像是受到强烈的电磁波干扰,所以节目很难看清。他这种对电子图像的偶发效果的强调显然是         Cage        偶发音乐观念的延伸。这一系列作品被认为是媒体艺术史上的一个      里程碑,同时也奠定了白南准作为媒体艺术之父的地位。同时,越来越多的先锋艺术家意识到,在创作过程中科学技术起到的重要力量。在技术进步的平台上不断将艺术推向时代前沿,这也是武藏美映像系秉持的一个方针。    


 2.      如何去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第二点是共鸣。感人的艺术作品总是来源于真诚的情感,虽然我们很难量化真诚,但是我们可以说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真诚的瞬间,这种真诚的感情能够引起或多或少的人的共鸣。即便是一些艺术家很个性化的作品,如果它反映的是一种普遍的感情,他的作品也会受到公众的认可。    

 


这一部分我特别想讲一个艺术家,也是我去年刚刚身临其境地看过他的大型装置展。他是印度人,大家参考 一下印度的近现代史也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会有类似作品。下面我简单说一下我对这个装置的感受,首先一走进央美这个美术馆的大厅,  立马就有一种被图中这个红色的圆自上而下地俯视的感觉,而且不论在几层,从任何一个窗口或者天井看过去,都能看到这个红色的圆的一部分     红色无处不在这件事让我有了一种很强烈的压迫感。下面有两根上升的传送带,把红色的蜡块慢慢运输上去,感觉有一种缓慢的仪式感,我看的角度正好是传送带末端处于这个圆的中心,当蜡块被运到末端最接近圆心的地方时,我认为这是这个过程的高潮部分,你觉得就要发生什么了。然后这个蜡块就自由落体,由于蜡是软的,蜡朝下和其他蜡块的接触面会变形然后融合,然后形成一座蜡块山,反观红圆没有任何变化,依然高高地耸立俯视这一切,这就是结局。充满戏剧性和表演性,我在现场看的时候非常震撼,蜡块上升时的神圣感和蜡块坠落后那种失落感和无力感一下子涌了上来。这个红色的圆让我联想到,比如信仰。大家可以自己去搜索一下卡普尔的这个系列作品——《至心爱太阳的交响乐》,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解释了。  


 3.      第三点是把观念悬置。我把传统电影和映像装置对比来看:传统电影通过剧本,台词,配乐等去除支配视觉的原有观念,使得被社会的观念掩盖的普遍真实能够呈现出来;而映像艺术则是去恢复视觉捕捉到的原有观念,使其成为被模糊了的“社会真实”之表达。这也是武藏美的“ImagePhenomenon”这节课教会我的东西。    

 

我们一定有一个想表达的意识层面的东西,可能是一个时间带来的某种情绪,也可能是我们想要分享的想法,一旦我们把这些抽象的意识真正握在手里去描述,那就成了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如绘画,写真,电影。      如果我们把想表达的仪式层面的东西悬置,不作为直接结果而是以抽象的手段去做开放性的表达,那么我们就是在创作自己的“新的符号”。     现代艺术表现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转专业的学生反而受到较受青睐,因为教授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艺术表现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我希望思维层面的边界越来越扩展。    



 

撰文:李卓&冯前辈    
 

作品图片:冯前辈  

出品:TAKU&TADA  



/ 下 期 预 告    


 

7月30日 beijing20:00-21:00 tokyo21:00-22:00        

超 越 肉 身         —— 关 于身 体 ,        

艺 术 界 发 生 了 什 么 ?        



Guest|哈前辈        

东京艺术大学绘画科硕士        



7月还会有多场有趣的座谈等着大家来做客,想要报名参加或是了解更多留学相关信息的同学可以通过下方二维码咨询我们。


▽        


  每期讲座老师还会推荐一本相关书籍,并且还会为报名同学提供以下部分书籍的中文版pdf文件作为小福利!            


  感兴趣的同学快扫码报名吧。            







- END -  

©原创文章 转载请获得授权  





精彩文章回顾

 

 1.对谈回顾|对话武藏美出身产品设计师靳梦    

   

 

 2.对谈回顾|对话武藏美     基础设计前辈设计师

   


 3.对谈回顾|     对话武藏美视传前辈设计师杨可一